《战国从赵王雍开始》
《战国从赵王雍开始》小说免费阅读
傍晚时分赵雍已经让人把他的那副精锻扎甲搬到了龙台殿。
木架上搁置的甲胄远远观去就像一个气势森然的将军一般。
时隔数月再度相见
从赵雍继位以来他的兵器已经换了不知多少但甲胄倒是一直未曾更迭。它的身上有着明显的补痕、凹痕这是标志着纵横疆场的徽章。
这样的一副精锻扎甲是这个时代所有兵者梦寐以求的物事再搭配上那森意凛然的胄盔、狰狞可怖的面甲它们将是战场上敌人的噩梦。
赵雍拿起一旁的帛布亲自擦拭起上面的油迹。甲胄的维护做得很好除了上面留有一些油的残渍没有一点问题。
大军出征在即他这两日想的便多了一些。
齐国、秦国、燕国、楚国、魏国、韩国乃至宋、越等国……从最初的争名以战到现在的争地以战。
人们已经逐渐摸透了这个新时代的规则。
然而新的规则自然就需要新的主角。
之前的数场战役赵军可以说都是被动参战。
唯有此次乃是赵人主动挑起。
虽然他一直都在努力的去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赵雍心中却总有一股隐忧那个会被活活饿死的宿命是赵雍内心深处想要挣脱的噩梦。
中山国那片令人觊觎的沃土啊或将是他挣脱宿命最关键的一步。
“王上。”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了一声温柔的轻唤。
赵雍紧绷的手缓缓松开紧攥着的狰狞面甲。他转过头对着来人笑道:“蓉儿不必拘礼起来吧。”
来的人正是姬瑶陪嫁的滕妾赵王的九嫔之一姬容。最近后宫的规矩已渐渐形成各妃嫔女官侍寝、大致都遵照阴晴圆缺的次序今晚应该是正好轮到姬容。
“谢王上。”姬容的脸上带着喜悦道。
姬容好似初次见到赵雍的甲胄她一脸好奇地走了过来小声说道:“到了战场之上王上要穿这身盔甲吗?”
赵雍回过头瞥了她一眼每每看看这张脸他心中便会生出一种罪恶感。只见他面前的姬容纯纯的一个小萝莉模样。姬容虽然是姬瑶的侄女但实际年龄应该十七岁了然而那张脸看起来只有十四五岁尤其是搭着现在这副表情。真不到自己当时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他收回心中的想法对着小娘笑着点了点头道:“一般内衬里边还要穿上一套软甲(
锁甲),这套扎甲是穿在外边的。这样敌人的箭矢、刀枪都不易攻破。
“王上到时候要亲自上战场吗?姬容面上浮现一抹忧色。
赵雍不耐其烦地解释道:“赵国战车万乘、铁骑十万、带甲之士数十万,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是数不胜数。一般情况下,寡人是不必亲自上阵杀敌的。
姬容的小脸顿时做出一副了然之状。
“但真若到了危难之际,为了保护赵国子民和蓉儿,寡人还是会站起身来,亲自击退一切来犯之敌。赵雍一脸认真的继续道。
姬容抬起俏脸,美眸注视着身前人,痴痴道:“王上……王上在战阵上的英武模样,臣妾还没看过呢……
赵雍笑了笑,没有回话,转过头忙活起手中的动作。
小娘似乎是动了春心,语气幽幽道:“臣妾在宫中天天盼着能见到王上,等了很多天,终于见到了。可是……王上又要出征,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战况顺利的话,仲秋前便可回返了。赵雍脱口而出。
或许是见得赵雍擦拭甲胄的动作很仔细、认真,姬容喃喃问道:“王上喜爱打仗么?
赵雍愣了一下,手上的擦拭动作也停了下来,他突然叹了口气,把手帕放在盔甲旁边的架子上,回过头望着姬容认真道:“蓉儿可知,国强则愈强、国若则必亡,这个大乱之世、唯有以战止战。
寡人并不喜欢打仗,但这个世道就是如此,汝不去打他,他便来攻汝,而今列国攻伐混战,礼乐崩坏,诸侯之间全无道义可言。寡人打仗,不是因为喜欢,只是拨乱反正的一种方式,正是以杀伐止杀伐,以法、治天下。
姬容惊讶地望着他,一时说不出话来。赵雍所言,显然是有点触及到了她的知识盲区。
赵雍又吐出一口气,他对一个小萝莉说这些大道理干啥。
摆了摆手,他也不再捣鼓他的铁疙瘩。美人在侧,独守春宵岂不孤独。
拿过一旁的丝帕擦了擦手,随即让姬容服侍他沐浴就寝。
相较于即将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活,住在宁静又华贵的温柔之乡,当叫人流连忘返。
然而,快乐舒心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时光如沙,春意渐浓,三月二十七,大军祭祀出征。
赵雍在永和门南边的大校场检阅了最后的两万骑兵,接着在大祭司的带领下祷告上天,宣称用兵的正义性,希望得到上天的准许。最后去了赵氏宗庙,祭拜赵氏祖宗的灵位,同样
是将出征之事禀报祖先,以求赵氏先祖庇佑。
一如常故的祷告流程,赵雍可谓是轻车熟路,但每次祭拜他都有不同的感悟,从最初的震撼,到后来的将信将疑,再到现在的虔诚。
待祭拜完宗庙,他褪下那身华丽尊贵的冕服,重新披上那副其貌不扬的扎甲。
姬瑶挺着大肚子率领妃嫔们送至了赵王宫门前。
赵雍身披重甲接过了侍卫手中的缰绳,翻身上马。
姬瑶等妃嫔虽然说了不少祝福的言语,却早在偷偷的抹泪了。
赵雍眼神中闪过一抹温情,他坐在马上高声喊道:“中山不义,屡犯我赵国疆土,犯我国境、杀我赵民,寡人率军出征,是为替天行道。
王宫内外的护卫将士纷纷大喊:“替天行道!替天行道!顷刻只见“替天行道……地喊叫声在宫阙内外回荡不休。
赵雍转过头,回望了眼盈盈美人们。“卿等便等着寡人得胜的好消息吧!
说罢便不再看她们脸上的神情,策马当先冲出了宫门。一众骑兵的马蹄声随即响彻在甬道的砖地之上。
邯郸城内的十字交叉大道边、城门附近,此时也**了数以万计的百姓。他们此时俯首于街道的两侧,诚心向上天祈祷着赵国的胜利。
亲卫队伍出的邯郸城,同城外的骑旅大军会合,大路上铁甲如洪流,旌旗如云,阵仗非常之大。
行于最前列的两名骑士,手中持着一面迎风猎猎的旌旗,上书‘正義’两个大字。
……此战赵国出动的正军便有十万余,除了河间防御齐国的两万五千卒不动外。
对中山战役参战的人数约八万余:其中骑兵两万五千;步卒、战车六万余众。
另有文官、武将百余人,征发的郡民壮十数万人;战马、骡驴更是无算。
此战参战的全部人数,超过了二十五万,若在后世,足可号称五十万。
此战的规模不可谓不大,要知道前两年,赵国就算集全国之兵恐怕都拿不出二十万来。但现在仅仅集合邯郸、太原、代,三郡便可轻易征调出二十五万来。
‘养兵能力’取决于人口、粮食和财力,除了战争频频造成列国人口流失严重外,赵国的田政改革当居首功。
如今赵国这三者都具备了,国家的军队数量自然就上去了。
根据年初户部的统计的全国总人口超过了三百万,这还是在籍人数。
其中尤属土地最广、最为肥沃的邯郸内史
部;河东盆地的太原郡;水草丰牧的代郡。此三郡人口占比量最大,足足占据了赵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户籍更是超过了四十万、人口二百万。
内史二十一县,二十万户、百万;太原十三县,十万户、六十万;代郡十县,七万户、四十万。
上党郡由于处于三晋的分割线,赵国在上党高原实际控制的领地其实不多,只有五县三万户、二十万;此外刚刚夺来的上郡,新增设的雁门、九
【当前章节不完整】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